党史故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史故事 >> 正文

福建莆田涵江外坑村:闽中首个苏维埃政权在这里诞生

发布时间:2021-08-25

来源:福建日报作者:陈汉儿 许武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外坑村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新县镇,为该镇14个革命老区村之一。这里地处莆田东北部山区,山道蜿蜒,翠绿无垠,重峦叠嶂,地形隐蔽。

如今的外坑村,是一片桃源之地(来源:福建日报)

在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明清古建宣德宫前,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广场中心。不远处,2米高的青石碑静静伫立,上书“莆属苏维埃旧址”七字。

“莆属苏维埃旧址”纪念碑(来源:福建日报)

10日上午,经过2个月的修缮、布展,外坑乡苏维埃政府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场馆围绕苏区革命、外坑乡苏维埃政权成立始末、外坑乡英雄儿女、闽中革命斗争史四部分展开,再现了闽中党组织在莆田农村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民主政权的勇敢尝试,还原了闽中苏维埃政权的创建历史。

外坑乡苏维埃政府纪念馆(来源:福建日报)

1930年10月,福建省委常委兼军委书记王海萍偕福建省委农村巡视员邓子恢到莆田传达党的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福建省委关于在莆田建立特委组织、领导闽中地区开展土地革命斗争的指示,纠正“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贯彻福建省委关于“深入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方针。11月9日,中共莆属特委成立,领导莆田、仙游、福清、惠安四县,莆田总行委机构随之取消,恢复设立党、团组织。

之后,中共莆属特委就“根据地选址问题”采纳了特委委员陈天章的建议,将土地革命试点和红军207团据点向东北山区的外坑乡转移,王纪修、吴梦泽、陈蒲川等继续留守澳柄、夹漈、东度,成立赤卫队,与外坑乡根据地相互策应。

外坑村俯瞰(来源:福建日报)

1930年11月18日,在外坑乡的工农红军第23军207团正式改组为福建红军游击队第二支队,张威任支队长,王于洁任支队政治委员,汤军任教导队长,陈天章任支队政治部主任。红二支队成立后,立即发布《考送福建苏维埃教导队学员布告》,开始招募红军,招收各县18—30岁的“有工人、雇农觉悟的知识分子到莆田教导处接受军事和政治培训”。并且在外坑乡周围4个村发动群众进行土地革命,废除田租、债务,组织贫民团、赤卫队,打击地主恶霸。

12月9日,特委在外坑乡宣德宫召开各村农民代表会议,成立莆田外坑乡苏维埃政府,选举马备为外坑乡苏维埃政府主席,蔡扬、蔡钵为外坑乡赤卫队正、副队长,蔡金清为农会主席。

红二支队的军事行动和外坑乡苏维埃政府的建立,在群众中反响热烈。红二支队先后深入白云、四洋、梅洋、水办、南坛等地打土豪、分田地,得到各地贫苦农民的热烈拥护,红军队伍也在斗争中扩大到160多人。

外坑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红二支队的频频出击,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恐慌。12月26日,国民党驻军派出一个营的兵力,伙同县国民党常备队及地方民团共800多人,兵分三路“围剿”外坑苏区。是役,仅有30多人突围成功,陈天章、汤军等人相继被捕遭杀害,苏维埃政权被摧毁。

时过九十余载,这里成为一片宁静祥和的桃源之地,生态,是外坑村最宝贵的资源。

“年轻一代都外出了,村里就剩下百来个老人,大家养牛种菜,自给自足。”谈及发展规划,外坑村党支部书记林玉明说,“村里闲置土地多、生态环境好,计划引进农业开发企业,盘活闲置土地,为村民增收;同时,利用外坑丰富的红色文化、优美的自然景观等,发展‘红+绿’的旅游产业,让老区村焕发新活力。”

如今,在这片英雄先辈抛洒热血的红土地上,党员干部、各地游客纷至沓来,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月游览量近千人次。“我们全家老小每年都会义务清扫纪念馆,向参观者讲解这片土地的革命故事。”革命烈士陈天章之侄、退休教师陈金泉说,“只有深入了解革命前辈的苦难,才能真正读懂不畏强敌、不惧牺牲、舍生取义、为国为民的伟大精神。在今天,坚守初心使命,教育好下一代,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是对先辈最好的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