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故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史故事 >> 正文

山西介休抗日英烈王栋臣

发布时间:2021-08-30

来源:山西省介休市史志研究室

王栋臣(1919—1942),原名王邦柱,山西介休沟底村人。1938年,王栋臣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铁北乐善村一带组织武装力量,建立介休抗日县政府铁北办事处。1941年4月,王栋臣调往平介县工作,任平介县政府秘书。1942年5月,王栋臣被日军逮捕杀害。

建立铁北抗日组织 办实事树威信

王栋臣从小家境富裕,1932年开始在介休县立第三高级小学读书。毕业后,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王栋臣走上革命道路。1938年2月15日,日本侵略者占领介休县城和铁路沿线,介休县委和县政府被迫撤退到绵山一带,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夏天,太岳特委派史健来介休任县委书记,以八路军工作团的名义开展工作,党的工作开始向区村发展。秋天,介休县委派马殿俊、王栋臣到铁北乐善村一带开展工作。他们到后,立即组织武装力量,驱赶顽军匪徒,建立抗日政府铁北办事处,马殿俊任办事处主任。之后,他们组织发动群众宣传抗日,附近十多个村庄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民运工作浪潮,很快形成初具规模的抗日游击区。冬天,日军疯狂地烧杀抢掠,铁北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陷入艰难困苦的深渊。面对这种情况,马殿俊和王栋臣共同领导群众开展“向地主、富农借粮充饥”“要求给雇工增加工钱”的斗争。王栋臣向地主、富农提出要求,并向他们宣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斗争必定能成功的道理,让他们认清形势,不要抵触。在王栋臣的多次劝导下,许多地主、富农主动出粮、出钱支持抗日。对于少数顽固分子,王栋臣率领群众采取革命行动,强迫他们执行,斗争取得全面胜利。当年春节,群众欢欢喜喜过了一个好年。

壮大抗日队伍 办教育打游击

在发动群众进行抗日活动的同时,王栋臣还十分重视在群众中发展党员,壮大党组织。他在一些大村以及党员多、革命活动活跃的地方建立党小组,为党的组织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王栋臣特别注重对青少年的教育工作。在他的倡导下,铁北一带以乐善村为中心建立起流动的抗日高级小学。学校开学后,他多次给学生们上课,讲抗日救国的道理,鼓励他们好好学习,长大以后报效祖国。他的演讲和爱国行动极大地鼓舞了学生。下课后,学生经常三五成群地跟在他后面,要他讲革命理论,讲抗日故事。因此,他成了抗日高级小学的“孩子王”。

铁北办事处还组建了一支由40余名青年骨干组成的抗日游击队,王栋臣在本地区以及附近村庄领导游击队活动。游击队负责保护办事处和政府人员以及老百姓的安全,见机破坏伪政权、抓汉奸、驱赶顽固分子。

灵活顽强地坚持敌占区斗争

秋天,驻平遥日军“红部”司令官龟田大队长率领数千日军突袭铁北抗日游击队。游击队提前得到情报及时转移,日军扑了个空。恼羞成怒的日军火烧乐善村和桑柳树村的许多房屋,还抓走一部分抗日群众,抢劫了老百姓的许多财物。日军在这一带加强防备,增设据点,开始推行“强化治安”,抗日斗争进入艰苦阶段。中共介休县委被迫从绵山一带撤往沁源县伏贵村办公,处境危险,工作困难。铁北地区形势尤为严重,日军在距乐善村十余里的汾阳东大王村设据点,突袭、“清剿”更加频繁。在这种情况下,王栋臣白天隐蔽,晚上出来活动,他一方面积极联络同志们,另一方面想方设法营救被捕的战友。同时,他还不断做同志们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在困难的时候坚定信心,继续战斗。

“晋西事变”以后,为了适应斗争形势的需要,上级决定缩小区域范围,将铁北划为三个区,王栋臣担任二区区长。在此期间,他走村串户,恢复、保持与抗日群众的联系。

1941年4月,介休铁北地区划归晋绥七专署管辖的平介县。王栋臣遂调往平介县工作,担任平介县政府秘书,他满怀胜利的信心投入新的工作中。他曾对战友说:“铁北地区地处平原,是介休的北大门,现在划归平介县,是我党建立的一条从延安经晋绥到华东地区的重要交通要道。这里的斗争虽然残酷,环境也十分险恶,但我愿和这里的人民一道,与日本侵略者,与阎锡山顽固势力斗争到底,直到最后胜利。”

王栋臣在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党在敌占区的方针政策,密切联系群众,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树立了我党的威信,团结吸引了更多群众投入抗日的洪流当中。

1942年5月的一天,王栋臣不幸被捕,残暴的敌人对王栋臣施以酷刑,但王栋臣始终坚贞不屈,用蔑视的目光瞪着敌人,狠狠地说:“我是共产党员,为了革命事业,我死而无悔!”敌人无计可施,将王栋臣关进了驻平遥的日军宪兵队。不久,他就被日军杀害,年仅23岁。